农芯链

客服电话:021 3101 2553

访问量:1477213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海水养殖石斑鱼的病害防控技术分析

   2025-10-31 网易1190
导读

石斑鱼作为一种高经济价值的海水养殖鱼类,近年来其养殖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展,尤其是在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地区,成为许多养殖户的首选鱼种。然而,随着养殖环境恶化、病原体积累,使得石斑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病

石斑鱼作为一种高经济价值的海水养殖鱼类,近年来其养殖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展,尤其是在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地区,成为许多养殖户的首选鱼种。然而,随着养殖环境恶化、病原体积累,使得石斑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病害频发不仅影响鱼的生长和健康,还会导致大规模死亡,严重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病害防控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实施针对性防控技术,为石斑鱼养殖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一、病毒性疾病防控技术措施

(一)神经坏死病毒病

1.病原、症状及流行情况。神经坏死病毒病主要侵袭石斑鱼的神经系统和视网膜。感染此病毒的石斑鱼通常表现出游动不协调、反应迟钝等症状,病鱼可浮在水面或沉于水底,失去平衡感。部分患鱼体色变暗、腹部膨胀,停止摄食,活动力明显下降。病毒侵袭鱼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细胞出现空泡化病灶,严重影响鱼类健康。该病多发于每年的 5 月至 8 月,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更为流行。神经坏死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尤其是鱼苗和幼鱼最为易感,在早期阶段,感染后死亡率可达到 100%。

2.防治方法。目前尚无针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特效药物或疫苗,因此预防措施尤为关键。首先,养殖管理中应严格控制水质和环境,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从而降低病毒感染风险。需对受精卵进行药物清洗,在繁殖早期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可以添加营养品来提升石斑鱼的健康水平。定期对鱼苗和幼鱼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隔离病鱼,避免病毒大范围传播。

(二)真鲷虹彩病毒病

1.病 原、 症 状 及 流 行 情 况。 真 鲷 虹 彩 病 毒 病(RSIV)是由RSIVEhime-1 毒株及其他基因型真鲷虹彩病毒所引发的严重疾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也是该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感染此病毒的石斑鱼通常表现出明显的虚弱状态,活动力显著下降,伴随着严重的贫血症状。外部症状上,鱼类体色通常变深,部分鱼体会出现溃烂和出血现象,尤其是鳃部常见瘀斑。内部器官也受到影响,脾脏、肝脏和头肾等处发生显著肿大或增生。此病毒在 25℃以上的水环境中较易暴发,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期。RSIV主要通过水平传播途径扩散,鱼类通过受污染的水体、食物或直接接触病毒携带者而感染。幼鱼易感性较高,受感染后常会迅速发展为严重病症,成鱼同样有感染风险。

2.防治方法。防治真鲷虹彩病毒病的关键在于加强日常管理与预防措施。需定期监控水质和水温,尤其在夏季水温升高至 25℃以上时,需特别注意病毒控制。目前市场上已有针对RSIV的商品化疫苗可用于预防,在鱼苗和幼鱼阶段进行疫苗接种能显著减少发病。定期投喂富含营养和增强免疫的饲料或保健品,提高鱼的抵抗力。病鱼一旦被发现,应立即隔离,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



二、细菌性疾病防控技术措施

(一)链球菌病

1.病原、症状及流行情况。链球菌病是由革兰氏阳性菌链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该菌形状多为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 0.5 ~ 1μm,常以成对或链状形式排列。感染链球菌的石斑鱼通常表现为摄食量明显减少,游动缓慢且活力显著下降,病鱼往往漂浮在水面,表现出眼球突出、瞳孔放大和眼白混浊等症状。鳍部和肛门周围常有出血现象,肝脏出现肿大。链球菌病在每年 7月至 9 月的高温期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投喂低值小杂鱼作为饵料时,更容易诱发此病。食物污染通常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尤其是在水质条件差或饲料不当的情况下,极易导致疾病大面积暴发。

2.防治方法。防治链球菌病的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并结合科学的治疗方法。首先,提高投喂饵料的质量,避免使用低质饲料,尤其是在高温季节,严格控制饲料的卫生条件以减少病原传播。在发现感染链球菌的鱼类时,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每 2 ~ 3d投喂 1 次含土霉素的饲料,每千克鱼体重对应 25 ~ 30mg的剂量,一个疗程为 7 ~ 9d,有效缓解病情。还可使用漂白粉溶液对鱼体进行 3~5min浸泡,每升水中加入 3~5mL漂白粉溶液,以杀死病菌。

(二)弧菌病

1.病原、症状及流行情况。弧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的弧菌属和产气单胞菌原中的某些种类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毒性强的弧菌会引发败血症,而毒性较弱的菌株则通常引起局部病灶。受感染的石斑鱼表现为行动迟钝,游动至水面,摄食量明显减少,甚至停止进食。常见的体表症状包括眼球外突且浑浊不清,体色变暗,体表出现溃烂病灶,严重感染时病灶会加深,形成明显溃洞,甚至导致骨骼暴露。弧菌病的病程大约为 1 周左右,但由于其高死亡率,若不及时治疗会对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该病主要发生于每年的 4—11 月,高温和高盐度环境中最易暴发,亲鱼和鱼苗阶段更易感弧菌病。

2.防治方法。弧菌病防治应以规范的管理措施为基础,尤其是水质控制和饲养密度管理,以减少高温高盐度环境下病原滋生。同时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弧菌感染,尤其是针对养殖密度大的鱼类群体。若疾病已经发生,可采取抗生素治疗,例如使用氟苯尼考进行药浴,或投喂含抗菌成分的药饵,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对于局部病灶严重的鱼体,可以在伤口涂抹磺胺-6-甲氧嘧啶,或注射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以加快愈合并防止二次感染。

(三)烂鳃病

1.病原、症状及流行情况。烂鳃病是由柱状屈桡杆菌引发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损害鱼类的鳃部组织。感染此病的石斑鱼常表现出鳃部贫血,鳃丝颜色呈淡红色,较为严重时,鳃丝末端充血并出现局部坏死,部分组织因缺血而变白。随着病情加重,鳃部腐烂程度加深,甚至软骨外露,并且鳃组织上附着污泥和其他杂质。烂鳃病在每年的春秋季节多发,流行期主要集中在 3—5 月和 9—10 月,当水温在 20 ~ 25℃之间时最易暴发。无论是大个体还是小个体的石斑鱼都易感此病,虽然病程期间死亡率不高,但由于病鱼鳃部受损,呼吸效率降低,仍会影响养殖产量和鱼体健康。

2.防治方法。针对烂鳃病防治,应注重日常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避免鳃部损伤和细菌滋生。一旦出现感染,可使用淡水或硫酸铜对病鱼进行浸洗处理。

淡水浸洗能够改变水体的渗透压,减少病原菌活性繁殖,从而减轻鳃部感染。硫酸铜则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剂,可用于抑制柱状屈桡杆菌生长,减少鳃部腐烂进一步恶化。在治疗过程中,应确保水质良好,减少有机物积累,可以适当调节水温和水流,以提高病鱼康复速度并减少二次感染风险。

三、寄生虫病防控技术措施

(一)白点病

1.病原、症状及流行情况。白点病(隐核虫病)是由原生动物毛虫纲中的海水白点虫引起的寄生虫疾病。此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病鱼表面未见明显病变,但常表现出不安行为,如摩擦鱼网或跃出水面。随着病情发展,鱼体表、鳃、鳍等部位逐渐出现大量直径为0.5 ~ 1mm的小白点,黏液分泌增多,形成灰白色黏液层,并伴随表层点状充血。鳃部呈现出贫血状态,颜色变为淡红色。该病多在夏、秋季节流行,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期,水池养殖环境中更易暴发。白点病常与其他寄生虫感染并发,进一步加重病情,对鱼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2.防治方法。防治白点病首先需要调节水温,维持在 25 ~ 26℃的温度范围内,然后对病鱼进行淡水浸洗,每次 25~30min,每天 1 次,连续进行 2~3d,有效清除鱼体表的寄生虫。对于大规模感染的池塘,可以使用福尔马林对整个水体进行泼洒,或者直接对病鱼进行浸泡治疗,同时投喂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若病情中伴有其他寄生虫混合感染,则可以先使用 40 ~ 80mg/L的福尔马林进行浸泡处理,时间控制在 20 ~ 30min,并同时增加水体中的氧气供给,以提升治疗效果。

(二)车轮虫病

1.病原、症状及流行情况。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引发的寄生虫疾病,常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和鳃部。感染此病的石斑鱼通常表现出体色变黑,游动孤立或表现出成群环绕池塘狂游的现象。由于车轮虫寄生在鳃组织上,导致鳃部受损,鱼的呼吸受到阻碍,严重时会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车轮虫病多发于春、夏两季,尤其是 5—8 月间,当水温处于 20 ~ 28℃时,病害发生率较高,对幼苗和小鱼的危害尤为显著。

2.防治方法。针对车轮虫病防治,关键在于保持养殖环境清洁、预防寄生虫繁殖。在鱼池养殖过程中,定期施用生石灰进行全池消毒,以有效抑制车轮虫繁殖和传播。在鱼种放养前,可以用 0.5 ~ 1g/m 3 的硫酸铜溶液或 10 ~ 20g/m 3 的高锰酸钾溶液对鱼体进行浸浴,持续时间为 15 ~ 30min,以杀灭附着在鱼体表的寄生虫。也可用蒿楝素预防和控制车轮虫感染,该药物属于天然药剂,既能有效杀虫,又对环境和鱼类相对安全。

(三)鱼虱病

1.病原、症状及流行情况。鱼虱病由节肢动物甲壳纲的鱼虱属寄生虫引发,鱼虱通常附着在石斑鱼的体表和鳃部,吸取宿主体液,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感染此病的石斑鱼会表现出在水面急速游动、跳跃挣扎、摩擦池底或砂层等。病鱼还会频繁浮头,并在水面垂直吸气,显示出呼吸困难。随着病情恶化,鱼体鳃部贫血,呈现淡红色或苍白色,局部组织出现充血或溃烂。病鱼逐渐消瘦,体色暗淡,反应迟缓,严重时会静卧于池底,失去活力。鱼虱病在 5—10 月间高发,大小鱼均受到感染,尤其是幼鱼更加敏感,病程短且死亡率较高。此病常与鳞盘虫病并发,进一步加重病情。

2.防治方法。鱼虱病的防治重点在于及时清除寄生虫并保持良好的水环境。使用杀虫剂是最常见的防治方法,可以选择敌百虫、甲苯咪唑或菊酯类杀虫剂。通常在网箱养殖中,可根据剂量说明,将杀虫剂装入袋中,悬挂于水体中进行网箱杀虫,有效杀灭鱼体表的寄生虫,从而缓解鱼虱病危害。在使用杀虫剂时,应根据说明严格控制用量,避免对水环境和鱼类造成二次伤害。在高发季节应进一步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清洁、氧气充足。

四、真菌性疾病防控技术措施

水霉病是一种由多种水霉和绵霉属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主要侵袭鱼类的体表、鳍和肌肉组织。受感染的鱼体表面呈现出类似棉花状的病灶,受侵部位通常会出现溃烂,最初往往从鱼体的躯干部位开始,但在某些情况下,病变可能源于鱼体鳍、嘴、眼或鳃等某个受损部位,随后扩展至其他区域。水霉病对鱼类的危害较大,从鱼卵、鱼苗到成鱼均会受到感染。尤其在鱼体表存在机械损伤或其他病变时,真菌更容易入侵并快速蔓延。

防治水霉病的首要措施是避免鱼类在操作过程中受到机械性损伤,尤其是在运输、分拣和放养阶段。对于已经感染的鱼类,尤其是鱼苗阶段,可以使用甲基蓝进行泡浴处理。在水体中按每升 0.1mg的剂量加入甲基蓝,浸泡数小时,每天 1 次,连续 3d,以杀灭真菌并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应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更换水源,防止有机物过度堆积,以减少水霉滋生和扩散。

五、结束语

通过对石斑鱼常见病害全面分析可以看出,病害防控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系统的预防措施。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各异,但在实际操作中,应综合运用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环境管理等多种手段,形成完整的防控体系。最终,使得养殖人员能够有效应对病害威胁,促进石斑鱼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并获得更高的养殖经济效益。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nxl.com/news/show.php?itemid=63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812287601@qq.com。
 
服务热线:021 3101 2553 | @农芯链  粤ICP备2025458064号-2  公网安备4001184567号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